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调研分析报告 > 经济转型的内涵、主要特征及经验借鉴

经济转型的内涵、主要特征及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18-02-11 作者:派智库 来源:国研网 浏览:【字体:

摘要:就目前的文献梳理来看,理论界对经济转型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关于经济转型的研究往往将经济转型限定于某一个具体的范畴,如经济体制重构、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出于研究经济转型与风险防范的需要,本报告将经济转型界定为当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变化时,为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国或地区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是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各类转型无法截然分开。在动态变化过程中,无论好的转型还是坏的转型都蕴含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即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时机,选择好路径,优化自身条件,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经济转型,风险防范,经济持续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一、经济转型内涵

织梦好,好织梦

就目前的文献梳理来看,理论界对经济转型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相关研究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将经济转型限定于某一个具体的范畴,二战以后欧洲经济转型聚焦于各经济体经济体制的重构,苏东解体后的经济转型主要讨论的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对新兴经济体经济转型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亚行的报告《亚洲经济转型》(Asi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Where to,How,and How Fast?)将经济转型界定为结构转型,并提出结构转型是一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五个关键组成:生产要素的再配置,生产与出口的多元化、升级与深化,新生产方法、加工工艺、不同投入品的应用,城镇化,以及社会变迁。 dedecms.com

根据研究经济转型与风险防范的需要,本报告首先将经济转型放在更广的范畴来进行界定,以期尽可能地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风险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有益借鉴。从广义上,当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变化时,为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国或地区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均可被认为是经济转型。其中,经济制度的转型是指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在计划与市场、开放与封闭之间的转换,二战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苏东解体导致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制定并执行经济政策的机制,即经济管理机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管理资源配置制度模式的改变,罗夫·埃登姆、斯塔芬·威奥第的相关研究根据资源配置的方式将经济体制分为完全集中、完全分散和中间模式,从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资源配置的集中度较高。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指经济的组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在经济从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向工业化阶段、从工业化阶段再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转变过程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第二产业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发展方式的转型是指发展动力、模式、路径的转变,如投资、内需和出口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整,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换,以及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之间的战略选择。

copyright dedecms

二、经济转型的特点 织梦好,好织梦

首先,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非变化的结果。纵观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史,经济转型一直伴随其中。一次经济转型的成果并不能永久保持下去,在形势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有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产生。无论哪种经济转型,其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自身生产率的提升,和(或)生产要素向更高生产水平的领域配置。因此,只要是生产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生产要素向更高生产水平领域配置的过程都可以被认定为是经济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其次,各类经济转型无法截然分开,经常同时存在。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转型可在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方面有所侧重,当经济体的经济制度或体制转型时,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往往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对苏东解体这一案例而言,更是四种转型兼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三,经济转型的影响是长期的。经济转型对转型国家之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均会产生影响。如苏联解体带来的经济转轨影响至今,二战后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德的经济转型影响了近20年。 本文来自织梦

第四,经济转型过程中蕴藏风险。本课题研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问题,其中的假设就是经济转型必然产生风险。理论上,所有不确定性都会带来风险,而经济转型蕴藏着很多不确定性。由此经济转型必然产生风险是符合逻辑的。但是现实中,经济转型与风险的关系却比较复杂。在很多情况下,风险以及因风险爆发产生的危机是经济转型的动因,也就是经济转型是为了应对风险和危机,如果应对得当,危机解除、经济发展。但是新的风险随着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产生,而这些新的风险并不是转型引起的。转型引起的风险是在转型不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在21世纪初IT泡沫破灭后,维持低利率政策,催生了房地产泡沫,最终导致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如果我们把这一种情况看成是坏转型的话,那么即便在前一种情况下经济转型不能永久地避免新风险产生,但也应被认定是好的转型,因为新的风险并非由转型本身带来。 copyright dedecms

三、经济转型中风险防范与应对的经验借鉴 copyright dedecms

对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而言,我们既要借鉴好转型的经验,也要吸取坏转型的教训。为此,我们必须对经济转型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就目前的案例分析来看,以下几点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dedecms.com

一是时机的把握。经济转型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需要在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后顺势而为。从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出,经济转型最大的风险是没能及时转型,丧失了成功转型的有利时机。如英国的汽车工业。二战后,英国政府不断敦促英国汽车公司扩大海外销售,以期竭力争取外汇收入,用以偿还国家欠下的巨额战争债务。1949年英国生产的客车量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但是形成了质量差、服务差的坏名声。随着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汽车的大量上市,英国汽车海外市场迅速萎缩。自此以后,英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产业中再难与德国、美国、日本相抗衡。

织梦好,好织梦

二是路径的选择。不同经济体,发展的初始条件和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转型的促动因素也可能不尽相同,因而很难找到路径和速度一致的经济转型案例。如根据亚行报告,5个较成功经济体(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的结构转型就存在明显差异。二战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战败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相同,但在体制重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各经济体经济转型的实践显示,转型路径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只有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转型路径和模式,转型才可能成功。值得强调的是,转型的路径选择应是多方论证的结果。德国每一次转型之前都有或实践、或理论的准备和规划,如2005年上台的默克尔政府实行的是“小步子”改革,其理论依据是默克尔在2000年提出的“新社会市场秩序”概念。一旦转型路径选定,切忌急于求成。一方面,如前面分析的,转型初期极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如果因此改变转型方向,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另一方面,一般而言基础条件好的经济体,转型反而慢。如二战后的英国的经济状况相较于被战争摧垮的德国要好的多,其转型速度落后于德国。对于某一经济体而言,情况也是如此,经济越发展,转型的难度越大,速度越慢。

本文来自织梦

三是条件的优化。影响经济转型的条件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体的国家规模、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政策环境等。其中国家规模、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在没有颠覆性改变的情况下条件是既定的。相比而言,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和政策环境是可以不断优化的。其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人的作用,我们既要看到个体的作用,也要看到整体的作用。一方面,优秀的领导人(包括国家或地区,以及企业的领导者)可以带领一个国家或地区,带领一个企业走向强大,如李光耀之于新加坡,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规模和素质是经济转型成功的基石。如战后欧洲经济革命的顺利推进,一个关键因素是欧洲工人的生产力大幅提高。从1950年到1980年间,西欧的劳动生产力比过去80年间提高了3倍。而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难有起色,其根源在于“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日益严重。

copyright dedecms

四是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与利用。经济转型中的国际因素越来越重要。这与全球化的背景相一致,有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因约束性成为经济转型的动因,如环境问题使得很多国家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只能进行转型;有的情况下国际因素有利于经济转型,如全球化为各国的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外部市场;有的情况下国际因素成为了转型的障碍,如地区冲突、贸易壁垒、金融危机等。良好的国际环境关系到每一个经济体的利益,需要通过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来维护。当前,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继续推进全球化,加强政策协调,维护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避免地区冲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五是对转型方向正确与否的判定要立足长远,多维度分析。经济转型发生后,对转型方向正确与否的判定因影响后续经济政策走向而变得非常重要。经济转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那么理论上经济社会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发展就是判定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但现实情况却复杂的多,对经济是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判别往往与考察所选的时间段、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在判断经济转型方向是否正确时需要在较长时间内,结合转型经济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以转型较为成功的德国为例。战后德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二战以后,西德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social market economy)”的德国模式。通过发展“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受社会约束的市场经济”,并受惠于“马歇尔计划”以及欧洲重建。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10月3日《统一条约》正式生效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加快,货币统一、制度调整、东德经济结构转变快速推进。第三次转型发生在21世纪初。世纪之交,德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传统产业陷入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积累、出口竞争力日渐衰落,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制难以为继。这些都推动了德国进行创新与改革。继2003年施罗德政府的改革尝试受阻后,2005年上台的默克尔政府推出以“新社会市场经济”为标签的“小步子”新政。从经济增速来看,第一次转型后西德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在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增速达到了8.2%。之后的两次转型虽然都取得了成功,但也再未能达到如此的高度。第二次转型后德国经济增速没有超过4%;第三次转型过程中德国经济年均增速由2001—2005年的0.36%提高到2005—2013年的1.38%(见下图)。德国的经验显示,在转型之初,短期内经济往往经历增速大幅下滑,但成功的转型会使下滑时间缩短,并最终带来经济增速的回升;经济增速回升后的水平并不一定高于转型前(德国第二次、第三次转型之后,经济增速回升后的水平一次比一次低),成功的经济转型只能使经济增速出现阶段性的相对改进。这意味着经济增速出现下台阶式的降低并不代表经济转型不成功,在经济增速之外还应增加其他考察指标。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德国三次经济大转型过程中GDP增速变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注:1951—1991年是西德的数据。 copyright dedecms

资料来源:Wind资讯。

copyright dedecms

注释:

本文来自织梦

①新社会市场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改革劳资伙伴关系的规则,造就一个更加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在更广范围内和财政平衡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把自愿参加预防保险作为养老金的重要补充,拓展医疗保险的选择范围,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注入更多市场因素,增强竞争机制,加快交通、能源、电讯领域的私有化进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②托尼·朱特著、林骧华等译,王晨校,《战后欧洲史》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第116页。

copyright dedecms

③社会市场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所采取的主要经济制度,被称为“德国模式”,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政府调控下鼓励市场竞争,以工人可参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平等和谐的劳资关系,健全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等。

内容来自dedecms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课题组

织梦好,好织梦

课题总负责人:李伟

织梦好,好织梦

课题执行负责人:王一鸣

织梦好,好织梦

参加:张军扩  张来明  隆国强  余斌

本文来自织梦

课题协调人:张承惠

本文来自织梦

专题负责人:张丽平 本文来自织梦

执笔:张丽平

内容来自dedecms